自然

周二, 05 6月 2012 20:06

雅克夫斯基效应使小行星偏离轨道 或将撞击地球

给本文评个分吧
(0 票)


受“雅克夫斯基效应”影响,小行星1999 RQ36已经偏离轨道100英里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最新的天文研究发现,受“雅克夫斯基效应”影响,小行星1999 RQ36已经偏离轨道100英里(约161公里)。该小行星直径约1640英尺(约500米),预计于2135年距地球距22万英里(35.4万公里)。以这样的近距离,小行星最后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已难以准确预测。

  2007年,乔什-埃默里使用了美国宇航局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The Spitzer space telescope)研究“雅克夫斯基效应”,他观测到了小行星的热效应,发现其被一种隔热材料覆盖。乔什-埃默里称,“隔热层越能保温,‘雅克夫斯基效应’作用越强,因此若小行星由坚固的石头构成,其保温越持久,‘雅克夫斯基效应’就会越强。但如果外层由升温降温迅速的灰尘或沙粒构成,‘雅克夫斯基效应’则变弱。”“雅克夫斯基效应”让人们更加了解了小行星1999 RQ36的潜在威胁性。

  科学家目前通过研究发现了在21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可能有潜在影响的行星。为此,OSIRIS-Rex太空探测器将于2016年发射,在2019年到达小行星,并在2023年将样本带回地球。

  雅克夫斯基效应以19世纪俄罗斯工程师名字命名,他最先提出设想,认为一颗小行星可能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偏离轨道,吸收阳光并将能量以热能散发出去。雅克夫斯基效应由于微乎其微很难估测。科学家在小行星1999 RQ36上发现,要确定数万英里外的雅克夫斯基效应,科学家们需要得知小行星的大小、热性能、推进力(雅克夫斯基效应)以及轨道以测量其密度。

  乔什-埃默里称,“使用雷达跟踪和红外观测技术寻找太空中的固体物质可能曾经只是科幻故事,但现在可以完成这一任务,我们仅仅使用研究结果分析物质密度。”科学家们发现小行星1999 RQ36密度等同于水,且表面多孔,大部分由沙石构成。(尚力)

  相关阅读

  NASA称小行星被发现1天后 即与地球"擦肩而过" 

  直径7米小行星奔向地球 相撞仅差1.4万公里(图)

  小行星轨道现神秘漂移 2135年近距离掠过地球

其他信息